以“宴”的仪式 承载“家”的精神


来源:《家族企业》杂志

(微信公众号ID:jiazuqiyezazhi)

作者:张  丛   


家宴,是熟悉的味道,热闹、亲密的人和欢声笑语,是心中最温暖最柔软的记忆;家宴承载了岁月的故事,浓缩了亲人间的情和爱,是“家” 最具代表性和最有画面感的场景。为何家宴能在人们心中占有如此重要又特殊的地位呢?究其原因,首先家宴是一个可以聚集家族成员的盛大活动,平日忙于各自事业生活、可能久未见面的家人欢聚一堂,而家宴之后又要各奔东西,家宴成为忙碌中难得的团聚时刻,尤为珍贵;第二个原因在于分享美食,传递关爱。倾注感情精心准备的美食美酒本就让人轻松愉悦,尤其是吃到自己最爱的菜,勾起儿时的记忆,一种被惦记、被重视、被爱的滋味胜过人间无数。


恰恰由于具备了“聚集”和“分享”这两个最本质的属性,家宴被赋予了更多更丰富的功能和意义。


从古至今,“宴”都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仪式,论礼仪繁复,制度森严非皇家莫属。清宫宴席,自乾隆以后,均载入国家典章,逢太后寿诞,大摆家宴。皇帝先要到寿宁宫恭祝,得到太后同意办宴的懿旨后,皇帝下令宫殿监承办,所有食谱等各项礼仪,与宴人员名单等,均由皇帝钦定。到了日子,“陈乐宫门,承应大戏毕集”,皇帝亲自去寿宁宫迎接太后,太后至,“乐作”。皇帝亲奉太后御辇至殿檐下,太后下轿入坐,“乐止”。


“皇帝跪问起居,随进茶侍早膳,承应宴戏演‘九九’大庆。巳刻进小膳,未正刻进晚膳。继进酒膳皇后率皇贵妃以下皇子、皇孙咸侍。钦派王公、满汉大臣、侍卫、外藩、回部于东配殿,王妃、公主、命妇于西配殿,各以次列坐观戏,恩赐酒肴果实。申刻,宴毕,王公以下先出。皇太后起座、乘舆,乐作如初,皇帝恭送至宫门,皇太后还宫,乐止。皇帝乘舆还宫。”(清·鄂尔泰《国朝宫史》卷7)


宴会仪式上,坐次、菜品、器具摆放、礼仪、流程等,都有着严苛的规定,彰显皇家重孝尚礼,威严尊贵。皇家天威的排场或许过于铺张,但其实一套具有历史的家传瓷器,一些简单的礼仪、规程都可使一顿家常便饭升华为一种家族仪式,仪式感于每个家族都是必要的。


仪式,让平凡的生活变得特殊而神圣。


人人参与的家宴形成共同的经历和回忆可拉近心与心的距离,产生情感共鸣和自豪感,让家族成员切身感受到家族的团结和荣耀,提高凝聚力,潜移默化地影响家族成员和后代。


家宴仪式在家族治理中可起到柔性的、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

聚人气、促家和 人是感性的,亲情除了血缘以外更需要日积月累的感情积淀。家族成员在轻松平和的氛围下,更容易敞开心扉,沟通交流,于觥筹交错间深化感情,化解矛盾,定期的家宴仪式可及时地调节家族关系并且持续地强化家族归属感。


尊礼仪、敬传统 《礼记·礼远》曰:“夫礼之初,始诸饮食”,“食”乃诸礼之始,“礼”乃修身之本。作为社会活动的缩影,家宴仪式中的礼仪、规矩体现了家族的精神和传统,无论是信奉长幼有序还是推崇人人平等,是勤俭持家还是奢华考究,都映射出一个家族的价值观。


家族成员代代沿袭,家宴不仅是培养礼仪、传承家族精神的重要途径,其本身也成为了家族传统的一部分。


明家规、传家风 人数众多、几代同堂的家族可能面临更复杂的家族治理问题,仅仅依靠感情约束和非正式化的管理会逐渐显露不足,这时需要通过提炼家族精神,制定家族规范,形成治理机制。家族精神是世代兴旺之根基,然大道无形,虽无处不在却看不见摸不着,它需要有形的承载,需要传递的媒介,就好像水,需要一个容器来汇集和承载,而仪式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“容器”。家宴仪式正是家族精神具体化、规范化、制度化的呈现。更可贵的是,从日常行为中总结提炼、固化而来的仪式,带着凝炼的精神又回到生活点滴中去,影响教化后代子孙。家族基业长青的关键在于人,而人的教育在于言传身教、耳濡目染,家规、家训固然重要,但融于生活的仪式更能让家族成员有切身体会,影响深远。


仪式这个“容器”是方的还是圆的?是金的、银的还是铅的?仪式体现了家族精神的特质,而仪式的存在比仪式本身更有重要意义,因为认真坚持仪式代表了家族成员对家族的投入和努力,代表了对传统的认同和敬畏,也代表了家族的荣耀和历史。


(作者供职于民生银行私人银行部。本文详见于【《家族企业》杂志2019年2/3月合刊】 未经本刊授权,不得转载;经本刊授权转载的,请注明来源。)


END

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,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
分享新闻到
微信朋友圈
扫描后点
右上角分享

0 Comments

Leave a Comment

Ad

Related Posts: